這其實是我週記的一部分,畢竟這網誌也沒什麼人在看(默),週記有固定票房啊!

 

我今晚大概從六點多開始看韓寒,中間吃飯吃了半小時,但我看到晚上將近十一點也才看個半本左右。(慢得很驚人的看書速度)

 

有部分原因是中間我花了一個小時去網路上看「韓白之爭」。(話說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的時候,覺得它超有韓國和日本風的欸,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有一個好心的網站把韓寒和大陸文學評論家白燁的所有攻防文章都排列的相當整齊,省下了我一點點找文章的時間。我幾乎是把韓白之爭的所有文章都看過了,我是說幾乎───因為白燁先生的文章總是非常長,長得我頭昏眼花,所以有一兩篇太長的我就看了二分之一左右,再來直接跳過。

 

韓白之爭從「文壇問題」最後扯到了「道德問題」,感覺很神秘。然後整個韓白之爭看完,我不知道自己看了幾千字,當下唯一的感覺只有頭昏(我頗佩服韓寒有耐心把對方的整篇文章都看完才回覆)。

 

我承認這些新生代作家之所以知名,是因為他們寫的東西很能被年輕世代接受,像九把刀也是一例。

 

但不論現在年輕世代在老人眼中有多麼「沒文化」、「沒文學素養」,這都代表了這一世代的文化。 文學不就該表現出一個世代的樣子嗎?不然我們怎能從唐詩宋詞元曲去推敲那個時代的背景和百姓的生活樣貌?如果只有舊的文化、舊的文學經典才算得上「文學」的話,這個世代最好還流行一千多年前的唐詩,然後每個城市都市坊分離還有宵禁。

 

所以我超討厭國文考試每次都要讀一些完全不知所云的「作家散文」,雖然每句話都是白話文,讀起來比讀文言文還痛苦。最可怕的是我們還要會「了解」作者要傳達的意思,了解那一篇不知所云的文章究竟有什麼中心思想,最好還能跟別的經典文句相呼應、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有時候我覺得一篇文章寫到讓讀者看不懂,是作家本身也有問題,為什麼總是牽拖到「學生沒有文學素養」?

 

 

 

韓寒的文章就沒有看不懂的問題。

 

所以我要說的是,年輕一代喜歡韓寒或九把刀的文章,倒不一定真的是他們叛逆、自我中心、沒文化、反傳統,有可能很單純很單純的,就只是因為現在的學生們從一知半解的「之乎者也」到完全不解的「意識流散文」,讀文學真的太苦悶了;後來讀到了新生代的文章、發現自己不用傷腦筋也能讀懂作者本意,當然是對他們的作品愛不釋手啊!

 

一篇文章的確是要讓人動腦的,但不是動腦在「理解作者想幹嘛」,而是受到文章的啟發,去進一步從自己出發,有自己的一套思考、一種詮釋,最好還能大家提出來交流交流,切磋琢磨。但我們現在欣賞文章,不論古文或白話文,都只能聽從教科書的指令,它們強勢的規定了我們該怎麼閱讀。(之所以突然提到這個是因為我發現我對傾城之戀的解釋跟國文老師教的有幾個頗有出入的地方

 

文學是來自生活。

 

文學本來就該來自生活、反映生活,我相信沒有人會每天很傷腦筋去理解生活中的現象,我們活在這樣的時空,理所當然的和這個時空和諧相處,不用太刻意或是太做作。等我們真該有一點想法的時候,便能訴諸文字,從生活的角度看一件事的各種面向。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用限制思考的模式考試,而是大家都能自有一套對相同作品的不同闡發時,這個世代的文學素養會比現在還高。但這個願望是很難實現的,因為教育部一心只想辦十二年國教,根本沒有在解決教育問題啊!

 

 

有人會說經典文學裡那樣的用字、遣詞和優美辭藻不該被抹滅。

 

那當然,所以我更希望這些東西可以變成「精緻文化」,公民課本的定義大概是「指不如大眾文化那樣廣泛,欣賞者多半有一定的水準和素養,但欣賞者僅為社會中的一小群,並不普遍」之類的,我記不太清楚,總是意思就是「少數有興趣或鑑賞力的人會接觸的文化」。

 

至於想讀醫科或是想去經商的,還有在讀一些大眾文學就很好了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竹子 的頭像
    竹子

    焚香,燃盡塵緣。

    竹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